改革开放40年来,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发展可以说实现了“从无到有”“从弱到强”“从强到优”的历史性变革。

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,首府工业体系由“小而弱”的纺织、化工、食品、建材加工制造业,逐步转变为“大而强”的食品加工、电力能源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现代化工、光伏材料六大优势特色产业,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不足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6.8亿元。2005年,伊利、蒙牛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,2016年双双进入世界乳业十强,“中国乳都”地位不断巩固。电子信息、光伏材料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新突破。全市形成盛乐工业集中区、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、金桥开发区光伏材料产业基地等多个优势明显、特色鲜明产业集群。中环光伏单晶硅产业园、大唐托电一至五期、中石油500万吨炼化基地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,工业成为带动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统筹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,全市工业呈现出运行平稳、结构优化、动力转换、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新局面。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.4%,一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。绿色食品、电力能源、现代化工、生物医药、光伏材料、电子信息六大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。乳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,成为我市第一个千亿级产业;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,单晶硅产能达到5万吨,多晶硅产能达到5000吨,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到300MW;全市乳制品产量、原油加工量、外送电量、单晶硅产量等均居全区第一位。

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转型升级成效显著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%,位居全区第一。全市共培育了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户,占全区的近二分之一;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,占全区三分之一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6家,占全区的36.8%,数量居全区首位。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,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。全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552项,中环光伏三期四期、金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、大唐托电五期、京能盛乐热电、晶环蓝宝石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;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,年平均增速保持在10%以上。

首府惠企政策落实持续深入,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。通过百亿元级工业骨干企业培育计划、工业“小巨人”企业培育计划、乳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,使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,规模以上工业年利润由88.2亿元增长到186.8亿元,年均增速达到13.3%。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,经济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全市30多家企业完成至少一轮的清洁生产审核,每年节电5000万千瓦时、节水55.6万吨、节煤5662.5万吨。全市共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水泥产能134万吨、化解过剩水泥产能60万吨,退出过剩钢铁产能55万吨,产业布局持续优化,工业经济绿色发展进一步加速。